主女校及其衍生各类创作,也看aph
车万人,偶尔打打粥和各类主机游戏
 

【城市关系分析】南京和镇江的一点关系分析

【应朋友 @Ashes 之邀的把宁镇扬两两之间的关系都尽力写写,将来还会继续更新,这是第一篇】

一个想要活出自我却摆不脱自身实力束缚的人(宁)和一个完全根据利益行事,控制欲极强而且像对待复制品一样对待对方的人(润),这是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ta俩的精神面貌。直到抗战结束之后,两个人才逐步的正常起来。具体而言,两个人既是近亲关系,又是飘忽不定的上下级关系(六朝以前镇江地位更高,六朝以后【隋唐除外】南京地位更高)。亲情混杂着变化极大的从属关系,两人的交往就容易扭曲。最开始说的也只是最极端的情况,大多数情况要比这个好一些。
古代两者的地位翻转在六朝,我也就重点提一下六朝。北方混乱的时候,人民和官员纷纷南下——在东部,住不起建康的人大都住到京口了【最高峰时京口的侨民有20多万,镇江市区的去吴语化进程也是这时候开始的】,京口卫城的身份也是六朝正式确立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建康代表门阀,京口代表寒门也没什么不妥的。
在我看来,京口在东汉末交出权力成为卫城,其实更像是一种策略。具体我们举个例子:俩亲姐妹/兄弟一起抢玩具。两个人抢,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润是直接把大多数玩具给宁;而实际上由于自身实力所限,宁玩不转,这个时候就给了润操纵的空间。大抵如此,把玩具换成权力也是一样的——这是其他主城卫城都没有的。其他的比如北京天津,就是很典型的主从关系,少有类似这种的成分。总结下来就是,卫城年龄比主城大的,那么主城就有相对更高的概率被玩的团团转。这就是镇江南京在六朝时期乃至整个古代关系的缩影了。即使是和平时期也是一样,南京的特殊情况使得边上一定要有一个制衡它使其影响力受限的对象,这个对象在南唐建立时,南京在与扬州的政治中心的争夺中胜出后 ,一直就是镇江。
当然在古代也有过特殊时期,比如隋唐,润是以一个年长的人的身份去照顾宁这个相对年轻的人,这一块就不再赘述。
润其实只在意过一样东西,就是自己的诉求必须被最大化。能的话,就会死心塌地合作;不能,就立刻翻脸不认人。{像现在搞一体化也是一样,镇江的诉求没有被满足,哪怕自身再弱势也会拒绝这个一体化。}镇江初建城的标准是一方诸侯国的国都(宜),自我意识从最开始就强;再者也是少数从古到今一直维持独立建制的城市(除了隋代短暂并入江都郡)。
而宁相对来说目标就模糊很多,虽然目标也很简单,就是那尝过一次就不想再放下的权力。但ta的顾虑明显更大,一方面要考虑卫城的态度,另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实力 ——在南京建都是无法长时间控制整个国家的;在和平时期自己则只能作为一方诸侯镇守东南,影响不到北方的核心统治区。而且南京城初建其实是作为军事要塞,换言之经济政治的控制作为后来的人为加成,ta的处理能力其实是有限的,需要一定来自中央的配合才行。
以上是古代的情况,到了近代,大变局再次来临——1842年,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在镇江打响,某种程度上可以试作镇江代替南京挨了这一枪(因为英军占领镇江后,漕运断绝,准备攻打江宁时,清廷已经下令议和,所以南京城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太平天国时期,两者都损失惨重——南京的大报恩寺,镇江的金山寺藏四库全书,都被烧毁,文化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人口数上,一个减员76%,一个减员79%,在江苏省内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减少。抗战时期,南京和镇江都遭遇了屠城,城中也都大部被毁,文化古迹几乎荡然无存。可以说近代史上,这俩是唇亡齿寒,一个遭难,另一个也会立刻大难临头。但是二者又有着互相支持:在南京成为首都之后,镇江被选为江苏省会,拱卫南京,同时中央也大力支援镇江的建设,使得一座衰败的城市重新焕发生机;而南京沦陷之后,镇江地区的游击队一直在宁镇一带开展活动,打击日军,使其不能用全力向西。
至于现代,南京的地位虽然处于历史的最低点之一,但是借着江苏省会的优势,在低迷之后重新崛起;而镇江因为内部整合不畅,加上一些外部原因,经济的起色并不大,甚至传出了三分的声音。江苏省内虽然时不时有推动一体化的进程,但双方内部都有反对声,进展也十分缓慢。不过,南京需要镇江的港口岸线和在江苏省内的联系地位,而镇江需要南京的政治影响力和产业转移,二者互有所求,合作的基础也一直存在。
总而言之,南京和镇江的关系,在古代大部分时间里像是一对以(地位)低制(地位)高的孪生兄弟/姐妹,在近代是互相伸出援手的难兄难弟,在现代则是互有所求的不靠谱的合作关系(当然民间交流是一直很火热的)。

评论(16)
热度(246)
  1. 共12人收藏了此图片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片羽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