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女校及其衍生各类创作,也看aph
车万人,偶尔打打粥和各类主机游戏
 

【城市关系分析】苏锡常城市关系和性格分析

【P1是苏州拙政园,P2是无锡鼋头渚,P3是常州天宁寺,图源网络。文章可能有些长,希望大家耐心看到最后~】

苏的性格在前期是很霸道的,而且力求有所作为。ta打败了周围几乎所有人,直到碰上了越这块钢板——一开始是在和会稽的战斗中占据上风,但自己的野心太大,对于会稽的隐忍也估计不足,把ta打趴下就想着逐鹿中原了。为了达成这个目的,ta借助晋国的力量,后来又把它一脚踢开;而与此同时,越成了郢的代言人。二者在长达数十年的争斗后,最终以越的全面胜利告终,江南再无姬姓诸侯。这一时期,苏州城门的名字将自己的野心展露无遗(破楚门、望齐门),以东南一小部窥视全国权力,欲望相当巨大——这一点实际上部分后来投射在了宁的身上(也是润嫌弃的一个点,润的自身野心也非常强大,但是ta在未达成目的前十分谨慎隐忍,不会刻意流露于表面)

相对来说,常在北方遗族建立的淹被灭之后,在政治军事斗争上处于全程掉线的情况,这段时间没什么存在感。不过吴越争霸结束以后,越的都城很快迁到琅琊去了,姑苏和会稽实际上在此后都处于养老状态……原先做事果断,喜欢争雄出名野心勃勃但有时流于自大的【小霸王】苏在斗争失败后,逐步变得温和谦让起来,不再参与核心政事。毕竟在此之前两个人把太大的精力花在这上面了,导致对于杀戮ta们长时间处于厌倦状态,后来郢杀过来的时候也没做什么有效抵抗。【这里加一个小插曲,苏州在秦代和汉初一直是会稽郡的郡治,直到顺帝时会稽郡一分为二,才在大区上恢复了“吴”的称号。】

到了秦代,无锡正式上线,性格最开始十分好勇斗狠。但吴楚七国之乱后,无锡地区的尚武热潮大幅度减退,才逐步变得温和起来。至此,本次的主角也算是都到齐了。【这里选取的是无锡的建县时间,在此之前吴国早期的大部分历史活动,例如专诸刺吴王,孙武练兵等等其实都发生在今天的无锡市区境内。】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沉寂了很久的苏再次出山,开始着手整合南方地区。但苏州背靠大海,整合南方西方的能力终究有限,于是孙吴的治所先迁京口,打赢赤壁后再迁石头。不过这并不代表苏州就彻底不问战事——火烧联营,把刘玄德打得一败涂地就是ta的杰作了,此后ta也一直在东吴的作战行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过后来ta的兴趣逐步转向诗文,虽然此后仍然试图参与朝政,但统一王朝政治斗争的惨烈让ta铩羽而归,再加上过去残留的阴影所在,最后选择了退隐自保。

同一时期,在孙吴的主导下,今天的无锡和常州(市区部分)开始处于统一行政区管辖。然而此时苏州的文化影响已经深入无锡,常州不可能完全再弄成自己那一套(毕竟苏虽然不在争雄天下,但还是吴地的区域中心;相比之下常州的地位要低很多)。于是乎,无锡的性格上更倾向于常州,但是文化却是苏州的一套。行政管辖和文化倾向的对立,导致在之后常州为主的毗陵文化和苏州为主的姑苏文化在无锡地区反复争夺,不过一直以来,无锡文化还是偏苏州的,这一点一直没改变过。所以在处事上,无锡也只学去了常州的投机玩法——不过ta受常州影响,在古代也一度积极参与政治。

常州是难得的玩投机的好手——平时为人低调,含蓄内敛,习惯以谦和的形象示人,但事实上十分精明,善于判断形势。南北朝结束后,南方还能逢源的就此一家(兰陵萧家),即使是唐初谋反,但是之后也玩的转(不像宁后来跟风反了,结果被彻底收拾)。苏州在经历了西晋惨烈的政治斗争之后,在以后的岁月里,对于中央的核心政治持冷淡态度,只是做好江南总管的本质工作。到了唐代,苏一副佛系的不行的样子,毕竟ta本身其实并不太适合打仗,再者之前被打的太惨。后来ta甚至已经对于管理一方事务感到厌倦,于是在唐代管江南的职务干脆给润了。直到唐末,苏锡常地区相对都比较安定,默默发展,逐步成为了粮食主产区,行政上的隶属关系的改变并不大。

唐代末期军阀混战,苏锡常在战祸之后第一次分开了,锡常一起,苏则和杭在吴越了。这个时期有个比较好玩的事情——后唐同光2年(公元924年),钱镠奏请升中吴府为中吴军,设节度使,领常、润等州,但当是锡常和润当时都在南唐……实际上在汴杭联手击败南唐之后,吴越才确实管辖了润常二州。进入宋代之后,苏锡常发展都算是平平淡淡一帆风顺,成为了天下粮仓(苏湖熟,天下足)。不过虽然习得儒雅之风,当年苏锡常地区的民风仍旧剽悍,一度都是问题儿童。尽管两宋之交苏州城化为瓦砾,锡常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形势稍稍安定便得以重建,苏州的城市格局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总的来说,苏锡常的战祸比宁镇扬少得多。

但是在宋末大势已去,各地望风降元的时候,常州却一直坚持抵抗。当时常州的城墙已经140多年没有过大的修缮,但城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参与了守城。当时元军精锐集中起来,也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才拿下。城破后常州被屠,城中仅有很少的人幸存。此后“伯颜因常州拒守,至平江疑有备,乃不烦兵而下,因笑曰:‘常州纸城铁人,平江铁城纸人。’”,在常州防线和此前的焦山战斗失利之后,南宋朝廷彻底失去了和元抗衡的力量,再加上承平日久,苏州也就只得稍战即降了。【但在明末和抗战的时候,三地及下辖县的抵抗意志相当之高,具体可以自行了解,这里不再陈述。虽然江南文人的骨气饱受诟病,但是当地人民的骨气还是很值得一提的。】元代无锡获得了相对更大的自主权,至于苏州在政治上还是掉线中,细致的过自己的小日子,精打细算。不过ta的利益一旦受损,整个人就会变得非常可怕。

时间到了元末,蒙古人的统治走到了尽头,苏州第二次开始参与争雄天下的活动。结果……自己打了一半贪图享乐去了。最后自始至终都没有能够打破南京建立的常州防线,在江北也节节败退(明军屠泰州),最后困守城池,被一波平推。因为苏锡在南京发家的时候站错队了,于是受到了不同的惩罚。苏州改回原名【宁:你这名字太冲了(平江府)】,无锡降回县【宁:你丫别跳,是个县就要有是个县的觉悟】。常州情况特殊一点,因为投靠宁比较早,所以没有损失,还拿回了江阴军。说白了,当年给常州的待遇可以视作给苏锡当个样板看的,也就是说这一次是常把那俩卖了——不过实际上常州对于南京为都也存在一定的不满。但就算是争斗以南京的彻底胜利告终,ta们和南京的矛盾依然非常尖锐,南京在后来也下了大力气来教训,尤其是对苏采取了十分强硬的态度——疏散原住民,同时施加惩罚性的重税。于是苏转而采取另一种策略,那就是尽量不参与政务,如果一定要参与也是和稀泥,消极参政。这一块的文人例子很多,最典型的是文征明和申时行。相对而言,锡常虽然没有苏州的态度这么极端,但也并不太乐意合作——ta们和南京(后来是北京)维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不过更奇妙的是,当改朝换代平衡被打破时,苏锡常地区却往往是对于前朝最为忠诚的地区之一,ta们并不乐意自己的固有生活受到太大的冲击。

【这里插个话,平心而论,其实苏锡常并不乐见一个政治地位极高(首都级)的南京。这里有几个梗,协助朱棣靖难的姚广孝是苏州人;明末引左良玉东下清君侧的也是复社成员为主,而复社成员又以苏州人为主;辛亥革命票选首都,江苏督军庄蕴宽(常州人)连续投票强力反对南京为都;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之后,苏锡常当中依附于蒋介石的人也是相对少数。这个规律背后究其原因,应当是外来人士和本土势力的争端,盘踞南京的往往是外来势力,而苏锡常则是本土各阶层的代表。】

明清时期,江南赋税繁重,加上相对较低的政治地位,使得ta们的行事更加谨慎;而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ta们的思想更为开放。这里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苏州常年是雄踞江南的大都市和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与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并列。虽说自两晋以来,苏州就常年位于前列,且越往后排名越靠前,但是ta真正大放异彩的时代还是这一时期。此时的苏州文化昌明,戏剧文化影响直到今天,出版、绘画、服装、工艺品也是样样引领潮流。经济上苏州为江南之冠,辐射全国(可以类比上海之于今天的中国)。常州尽管历史上不如苏州,但是地处富庶的江南也不逊色多少,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统领今常州、无锡的大部分领土,经济繁盛。无锡在这一时期也借助着水运贸易成为一方中心,建设了比很多府城都大的城池,在当时江南各县(除武进和吴县外)中名列前茅,初步奠定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底子。

不过,当他们的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ta们也勇敢的站出来发声。明朝末年,苏州对于中央的命令不屑一顾,积极斗争,后期更是联合江南文社建立复社,喧哗一时;无锡也在这时候联合起江南其他城市,以东林书院为开始向中央宣布自己的利益诉求。但这导致了地方矛盾的激化,再加上中央内部原有的分歧,本来就已经摇摇欲坠的明朝最后灭亡,而无锡的政治投机也就到此为止。不过即使在清代的高压政策下,ta们也取得了十足的文化进步,常州学派和吴派等等都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文人团体(常州文人群体和扬州的保持了相当密切的接触,这是题外话)。值得一提的是,吴派属于考据学,古文经学,常州学派属于今文经学,取向不一致。这种研究方向的差异可能影响了后来二者在近代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事实上相对苏州,锡常在面对近代大潮时,民众显得更加活跃和开明。

 

古代长期以来,苏州和常州远在无锡之上,一直是以郡、州、府的级别存在,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无锡一直是以县的级别存在,这和现在的格局大相径庭。那么从“苏常无锡”到“苏锡常”再到所谓的“苏锡无常”,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点要从近代说起。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三地尤其是苏州受到重创,本地资本外流,再加上鸦片战争的作用,本地的产业被外国产品挤压,每况愈下,三地迎来了第一次大危机。这一时期无锡率先顺应潮流,大举兴办实业(尤其是纺织业等轻工业),工商业随之崛起,再加上ta本身聪明能干,又在之前的经商贸易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无锡的地位扶摇直上,到抗战前夕,无锡已是“小上海”,远远超过了西边的旧府城常州和东北的原老大苏州。常州也不甘落后,亦步亦趋,虽然没有无锡那么大的成绩,但是近代建设并未落后太多。【说明一下,常州府(今常州市区+无锡大市+靖江)在太平天国前其实没有发达的纺织业(明清城市纺织业集中在苏杭宁三城农村丝织业在嘉湖与苏州南部,农村棉纺业在松江与苏州东北部),无锡在近代发展起自己的纺织工业是难能可贵的。】相比之下,苏州则一蹶不振,即使是被迫开租界也未能刺激城市发展,因此直到改革开放前,无锡长期雄踞江苏第二大大都市的地位。

但仅仅如此,也只是促成了无锡与苏常两市并列的基础,并不足以真正奠定苏锡常的格局。苏锡常格局的真正形成,要归因于1983年的行政区划调整——无锡拿到江阴、无锡县、宜兴;苏州继承了吴县、吴江、昆山、太仓、常熟和沙洲县(今张家港);常州划入武进、金坛、溧阳县。自此,苏锡常的格局正式形成。三地的乡镇经济蓬勃发展,常州更是一度成为全国的明星城市。当然苏锡也毫不逊色,县域经济发展迅速。

不过浦东的开放改变了这一切,苏州依靠自身的地理和政策优势,开始大量引进外资企业,苏州创造的大规模利用外资的经济模式成功的拉动了城市经济,经济总量也水涨船高,一度超越了深圳。相比之下锡常的发展就要逊色的多——虽然无锡也作出了一定的反应,但是引资规模并不大;而常州则坚持了自己的固有模式,继续发展民营经济。随着经济总量差距的加大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拉开,“苏锡无常”的说法开始浮出水面,甚至有人开始认为苏锡常指的是苏州无锡和经济一样发达的苏州下辖县常熟(不过常州的名头确实来自于常熟)。但是从市辖区(其中常州除去金坛区,苏州除去吴江区)的角度来看,苏锡常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因此说明,苏锡常的经济差距主要源自于下辖县的实力差距),直到目前为止,苏锡常依然是成立的,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维持这样的格局。

不过在经济转型的现在,苏锡常也开始面对同样的问题——省会和超级都市的首位度逐步提高,自身政治地位底下和产业结构相对传统的弊病开始显露出来,三者活力下降的概率在提高,为此三个城市虽然争斗不减,但都在做艰难的产业转型(无锡历尽十年已经初有成效,苏州常州尚不明显),也在寻求内部的合作自强(苏锡常都市圈)。

总的来说,相较于宁镇扬,苏锡常三人更像是家人一般,偶尔有吵闹,但是总体还是很密切的。三人中,无锡精明务实,为人机灵,不耻言利。为人处世上宽容谦让,对小事不计较,不喜欢欠人人情;苏州工作认真,精明点子也多,但是处事谨慎。由于长期经商和管理一方,思想也相当开放务实;常州脾气有些爆,虽然有时说话刻薄,但心底里还是很在意对方感受和想法的【顺带一提,常州撕逼时不喜欢打架,更乐于用滔滔不绝的话语淹没对方】,有的时候会有些固执,一旦认准一个道理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PS:感谢 @Ashes 对人物性格打磨和文章精炼工作的帮助,同时感谢 @homuhomu 对原稿部分历史史实错误的修正和新史实的增补,谢谢你们的帮助!】

评论(13)
热度(105)
  1. 共7人收藏了此图片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片羽 | Powered by LOFTER